【文章來源】
http://rainyview.blogspot.com/2018/04/blog-post_11.html
※家庭
鍾肇政(1925年1月20日-),台灣小說作家,為台灣客家人,生於日治時期臺灣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字九座寮(今屬桃園市龍潭區)。
※求學
早年入讀淡江中學、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,兵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,戰後就讀台大中文系僅兩天即輟學,原因之一是聽力障礙,上課時須將桌椅搬到教授旁邊才能聽課,然而,因教授口音而難以適應;另一原因,因為考進台大中文系後,才發現課程內容多是四書五經、 唐宋古文八大家等,而鍾肇政感興趣的是現代文學。
※生活與寫作經歷
在台尊稱其為台灣文學之母,與賴和相互輝映。鍾肇政曾任國民小學教師、東吳大學東語系講師、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、總統府資政。
獲獎之多,為台灣前輩作家之最,證明了鍾肇政確
實是台灣文學界實力最 雄厚、創作力最旺盛的偉大文學家。
鍾肇政長年筆耕不輟,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齊名,兩 人被並稱為「北鍾南葉」。
當時許多日治時期的省籍作家都面臨著語言轉換的困難,默默地重頭學起中文寫作,在1950年代的文壇上也 被擠壓到「邊緣再邊緣」的位置,「他們需要互相鼓勵與互助,更渴求友情的慰藉。」鍾肇政決定與陳火泉、廖清秀、鍾理和、李榮春、施翠峰、許炳成等一群熱心文學創作的台籍作家發起該同仁刊物名為「文友通訊」。
1958年9月,在白色恐怖的壓力之下,《文友通 訊》在發行了一年四個月之後,宣告停
鍾氏雖常被刻版印象視為「鄉土文學」作家,早期確也有不少鄉居作品,但他曾說:「我心中唯有文學,台灣文學而已,故對『鄉土文學』四字毫無興趣。」
※文學作品成就
1951年第一篇文章『婚後』,刊登於《自由談》雜誌,燃起寫作興趣,從此勤奮筆耕。
1961年第一部長篇小說《魯冰花》發表於《聯合報》,同年又發表《濁流三部曲》大河小說──「濁流」、「江山萬里」、「流雲」,開啟台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。
1964年起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《臺灣人三部曲》──「沉淪」、「滄溟行」、「插天山之歌」,歷時十。
另外還有《高山三部曲》(高山組曲)、《怒濤》等大河小說,是台灣首位完成大河小說的作家,也是唯一完成四部者,合計其它作品共有長篇小說23部。
其在2002年更以七旬高齡著手寫作《歌德激情書》,以描繪德國文豪歌德內心的情慾世界。《八角塔下》描寫了日治時期在淡江中學度過的五年學生生活。
【作 業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